趣打卡:解鎖思政教育新范式,構建沉浸學習新生態
《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》明確指出,“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載體” 是深化愛國主義精神培育的核心路徑。綱要強調,需構建多元化、立體化的實踐平臺,將抽象的國家認同轉化為可感知、可參與的具體行動。既要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國防教育基地,依托革命遺址、紀念館等資源開發沉浸式紅色教育場景,注重運用儀式禮儀強化國家意識;又要借助“5G+VR”等技術打造虛擬仿真教育中心,實現 “景身合一”的創新學習模式,通過歷史與現實的貫通、線上與線下的聯動,構建覆蓋全社會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網絡,使愛國情懷內化為全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與行動自覺。
中經世林大思政VR教育資源平臺積極響應政策號召,以技術賦能教育,創新推出 “趣打卡”功能,構建“沉浸式實踐 + 個性化創作 + 社會化傳播” 的思政教育新生態。
平臺依托 210 + 世界遺產地、410+5A 級景區、500 + 歷史事件遺址等海量VR場景資源,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課堂”,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可觸摸、可體驗的實踐素材,推動思政教育從傳統的“單向灌輸”向“雙向互動”深度轉型,切實落實 “實踐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結合”的政策導向。
技術賦能,重構思政學習新體驗
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(2024—2035年)》提出,要以教育數字化為重要突破口,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。
中經世林大思政VR教育資源平臺通過以下方式實現政策目標:
場景化素材庫:自動截取元宇宙中的真實場景作為背景,涵蓋紅色地標、文化遺產、自然景觀等多元主題,為思政實踐提供豐富載體。這與綱要中“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國防教育基地”的要求高度契合。
個性化創作工具:支持自定義前景圖片智能摳圖、位置調整、角度翻轉等操作,學生可將數字形象精準融入歷史或文化場景,生成專屬“時空合影”,在創作中實現“人景合一”的情感聯結。這種創新方式正是綱要中強調的“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實現沉浸式學習”的具體體現。
成果可視化分享:一鍵導出的打卡作品可通過社交平臺傳播,形成“人人參與、人人傳播”的愛國主義教育裂變效應,讓思政學習從“個人體驗”升級為“社會共振”。這與綱要中“構建覆蓋全社會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網絡”的目標完全一致。
多維應用,拓展教育實踐新邊界
在行走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
根據《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》的要求,可設置“紅色地標打卡”“文化遺產守護”等主題任務,引導學生穿越歷史時空。如,在“復興之路”板塊重走長征遺址,在“可愛的中國”板塊對話世界遺產,在“博物館里的中國”板塊尋找文物密碼。每一次打卡都是一次精神洗禮,通過親手創作的“時空合影”,學生直觀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民族精神的賡續傳承,讓“文化自信”從概念轉化為具象化的情感認同。
“雙減”背景下的素質教育新解
針對“減輕學生課業負擔”的政策要求,“趣打卡”以“趣味化學習+跨學科融合”實現“減負增效”:將思政知識點嵌入任務設計,如在敦煌莫高窟場景中探尋壁畫中的歷史故事,在泰山解析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學內涵,讓學生在探索中主動汲取知識;創作過程需綜合運用歷史背景、地理特征、藝術審美等多學科素養,打破學科壁壘,培養系統化思維與實踐能力,真正實現“寓教于樂,寓學于趣”。
中經世林大思政VR教育資源平臺始終以“權威性、專業性、創新性”為研發準則,“趣打卡”功能通過技術手段解決了傳統思政教育“場景受限、互動不足”的痛點,構建“實踐育人、文化潤心”的教育環境。
從紅色熱土到文化長廊,從歷史現場到虛擬空間,“趣打卡”不僅是一次技術創新,更是一場教育理念的革新。它讓思政教育跳出課本,在沉浸式體驗中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,讓“大思政課”真正活起來、動起來、強起來。這正是《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》和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(2024—2035年)》所倡導的教育數字化轉型與愛國主義教育深化的具體實踐。